看劇集《天與地》,坦白說,很難不被「人食人」的話題吸引視線。
非一定要看見血肉模糊的畫面,但事件能在電視劇中出現,已屬不可思議。還有,自吃人一事,可引申出的大量關乎道德的假設性問題:吃,是否一定錯?在什麼情況下吃?吃什麼人?
但我們又何嘗不是身處「人食人」的世界?周遭的環境都告訴大家,沒有資源分配這回事。惟有透過競爭,奪取他人所擁有的,佔據別人的地位,才個以生存。這個時候,「食人」與否,閣下又是否可以選擇?
這條問題,或許正是《天與地》的製作團隊,想拋下的問題吧。
點解食?
《天與地》全劇爆點在於玩「食人」,縱使不算新鮮題材,然而出現在TVB黃金檔的劇集中,實屬大膽嘗試,何解有此安排?「其實如今的處境已算合理,再去盡一點,四名主角都身體健全,要抽籤抉擇吃誰,這才叫有爭議性,才叫挑戰尺度。」劇集想探討的,其實是生存的抉擇,「只是,若果又玩借錢不還、破產累朋友,無意義。所以就想嘗試玩年青人『食人』,著墨的不是血淋淋場面,而是意識表達,效果會更震撼。平日在新聞中,也接觸過類似議題,純粹是大家的反應過敏。」監製戚其義(阿戚)解構原委。周旭明也認同,「主要想營造想像空間,而非官能刺激。經歷翻天覆地的挫折後,人生觀和際遇不再一致,如何可以解決自己和旁人經歷TRAUMA的後遺症,好值得研究。」陳豪(MOSES)認為這是難得一遇的好機會,「既然監製、編審踏出第一步,挑戰突破性題材,我更加要豁出去。過程好刺激,帶來很大的發揮空間,更多層次的表達。也是這個劇扣人心弦的地方。」黃德斌認為「人食人」,不過是引子,「要深究的是,經歷了我們幾兄弟在友情及人生的逆轉後,回到真實,也會感慨,年青時無可奈何的決定,原來可以影響一生。」
食唔食?
正所謂戲如人生,假設真如劇中四位BAND仔落難,面對「人食人」絕境,捨得吞好兄弟落肚嘛?「嘩,光看『食人』二字,幾可怕,無理由吃同類,甚至是好朋友。當然,都會看當時狀態,是否被吃者自願?如何吃?他又是否己死?有很多方面的爭議......如果真的發生,肯定一生難忘。」MOSES率先回應,德斌附和,「吃人是對是錯?值得討論。理性分析當然是錯,但若然處身於極端環境,迫於無奈下,是否真的堅持不吃?嗯,好難講。」兩人談得七情上面,反觀阿戚和周旭明異常冷靜,「戲劇反映生活,由文革到現代社會,都會有此種事發生,平日打開報紙也有不少人食人新聞,導致這種事發生的成因,好複雜,難以定論......」周旭明才說了兩句,經已陷入沉默。「當然,食人不道德,但問題落在那個處境時,大家就會爭論是否該做。有專家說不吃不喝三十天是沒事,只是當你站在生死邊緣,會否白等三十日呢?莫說吃掉朋友的肉體,現實中,人類何嘗不是為了利益,會互相傷害、剝削,在商業社會中弱肉強食。表面上大家很善良,其實精神上可能已經『食緊人』。」阿戚說。有食唔食,到底是否罪大惡極?大家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可能,要諸位真的被困雪山,才能逼出真答案。
戚其義:「TVB勁過少林寺。」
博一鋪
「食老本?死梗。」金牌監製戚其義(阿戚)說。要生存,惟有放手一博,「畢竟大家在TVB做了這麼多年,經驗豐富,懂得分製作的好壞,若再不斷自我重覆,比冒險創新更痛苦。而且近年本港觀眾開始轉投日劇、韓劇,電視市場漸漸萎縮。幾面夾攻下,即使在限制中身不由己,也必須TAKE RISK試一試,尋找發展空間。是困難的,畢竟要『編、導、演』配合,絕對不易,只是未試過永遠不知結果,若果成功,那種滿足感極大。」堅持,只因阿戚認為製作人絕對責無旁貸,「作為監製有責任行先一步,在日漸單一化的市場摸索、應變,用專業態度製作,提供更多優質選擇。譬如現今拍攝文化流行以『假設觀眾會離場』、『洗住碗聽電視』的想法製作,偷雞、馬虎了事,沒有想過要透過劇集去與觀眾溝通,那便很糟糕。若果創作人都不投入,怎對得起那群有要求的觀眾呢?」
不是炮灰
「既然要改變,就要提昇電視劇的內涵,教育觀眾放開BIAS,接受新的觀影習慣,靜心在REALTIME內看畢全劇。像《天與地》這種夭心夭肺的題材,著重情緒交流,我們就用燈光、鏡頭、場景營造氣氛,吸引觀眾慢慢『嗒』劇情,如同坊間評價的『電影感』般,有想像空間供大眾欣賞。整個計算著眼點在製作效果,並非單為收視率。」最近電視台牌照放寬,競爭壓力漸大,聽聞《天與地》叫好不叫座,TVB真的無「詐型」?「全世界當我和周旭明革命英雄,實在無必要,公司其實有SUPPORT的。面對媒體轉型和競爭,現在是好機會放膽試新題材,既然《天與地》的迴響證明我們不是炮灰,亦非沒能改變現狀,只是欠方法,希望公司再齊心點去推動、包容。至於我們,日後會保持默契和信任,堅持良心製作,就算被批評也無所謂。是有點『攞嚟賤』,偏偏這種堅持正是『TVB少林寺』厲害之處。」
戚之寶
正因為阿戚及周旭明風格鮮明,劇集的選擇才不致變得完全單調,也成就了《天與地》的話題性。這對黃金組合的作品,即使不是電視界史詩式鉅製,口味也總帶點特立獨行。
《金枝慾孽》(2004)
《創世紀》(1999)
《先生貴性》(1999)
《飛女正傳》(2010)
《火舞黃沙》(2006)
《妙手仁心3》(2005)
周旭明:「要怪都怪特首,多過怪TVB。」
憤怒中年
「如今TVB龍蛇混雜,沒昔日『少林寺』般正統,大家各自修行,能闖出名堂,是你有本事。」周旭明說,果然心直口快。「不止TVB,整個市場都在改變,例如當初拍《天與地》片花,客戶要求『恩怨情仇,卡士堆頭』;製作時也留意到觀眾會抗拒拷問人性的嚴肅題材,情願要面譜化的作品等等。」有否感慨城市的膚淺?「我並不抗拒膚淺,也體諒觀眾需要,只是不明白為何在膚淺外不可容許另類題材存在?令人缺乏選擇,才是我真正不喜歡的事。所以我在創作時,面對幕前、幕後和觀眾,會以『信任』為大前題,針對性地創新、突破,盡量尋找新空間。就算最終收視不好也不代表我信錯人,因為問題成因眾多,那是誰導致這結果?未必全是TVB的錯,亦不能怪觀眾,我覺得,整個城市都有責任,要怪都會怪特首,多於怪TVB(笑)。」
不吐不快
熱爆全城的金句「THIS CITY IS DYING」是否內心控訴?「我的心思從來不在收視高低和公司是非,只專注創作。眼見時下充斥不良作品,風氣每況愈下,順利成章就會透過作品,對文化、社會意識用戲劇化處理,借題發揮『呻番幾句』。況且那班迷失的人,在現實中重拾理想的事,純粹是生活貼身話題,為何不能說?」周旭明閒事少理,只想利用作品接觸觀眾,「我只關心觀眾反應,因為作品要互動才有意義,所以平日我會在不同媒體中汲取意見,再調節創作方向。」近期的『電視風雲』,又為你的創作帶來何種衝擊?「多些電視台絕非壞事。平日人人話TVB的製作模式單調,實情,是香港市場口味單調。今次正好可以看看不同機構會如何把握轉變期,提昇電視文化、製作更多好作品吸引觀眾回歸電視。至於牌照多了,是否代表我們要摒棄TVB?未必。」
BOWIE' S MUSIC
不少人都知道,另一男主角林保怡(BOWIE),曾多次唱劇集主題曲。實情是,他確實以音樂人之身份入行。在劇中飾演「鼓佬」,打鼓似模似樣的他,曾為本地樂隊「齊成」之鼓手。以翁家齊及周功成為主腦的齊成,自八二年成立,專唱英文歌,也出過兩張唱片〈FRIED RICE〉及〈TSAI SHING〉。其後BOWIE單飛,推出過專輯《NATURAL》,更與劉美君合唱一曲〈偷窺〉,及至九二年的《流水飄》,便至到零一年,才再次推出大碟《愛不出口》。至於最近的一張唱片,已要數零四年,歌曲算受歡迎,但封面頗為趕客的《夢迴慾孽》。
陳豪:「只講『事實』和『人性』。」
身不由己
作為演員,難免會較被動。因此同一個班底,更難得遇上好劇本,MOSES認為,《天與地》貫徹了與這群拍檔的合作方式與態度:「有些演員安於現狀,有些不斷求變。我一向追求寫實,愈平實愈好,因為愈簡單的事,便愈難講;也相信TEAMWORK,相信除了編劇、監製要有求變的心,演員也要有求變的心,CHEMISTRY才會出來,觀眾方會感受到;這個班底,其實大家看到,由《金枝慾孽》,到《火舞黃沙》,《珠光寶氣》,《飛女正傳》等等,這個就是我們說故事的方式。不限於任何媒體,我們只著重講『事實』及『人性』而已。」德斌也坦言,作為演員,很多時身不由己,遇上其他監製,大家會有不同目標:「雖然任何角色都是被委派,但心理上先不要抗拒任何演出機會,我們有責任FULLFIL幕後的要求,而且自己未必清楚自己的可能性,很多時依賴幕後的眼光去發掘。演員們有什麼可追求?正是演繹的力度。無論劇本是好是壞,我們也應讓角色有血肉。其個性如何,我們便盡力發揮。」
黃德斌:「劇本好壞,也要讓角色有血有肉。」
改變循環
身為演員希望有多點不同挑戰,但電視圈常被狠批選擇少,到底這是誰的責任?德斌認為應打破這種迷思:「多點選擇,文化不要過份單一。若你有留意,以前劇集的選擇很多,不知為何,近年只剩下大家看見那種。有人說《天與地》看不明白,很有趣,我問我媽媽,連她也看得明白,所以怎會不明?《天與地》的出現,雖然收視未必達標,但也證明市場上有一群支持的觀眾,希望台前幕後可以做多點。只是要求與平常看的劇,觀影的習慣不同。慢慢咀嚼,戲味就會出。」MOSES亦深信,推動電視節目的多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有很多題材可以做,但在公司立場而言,他們有很多考慮。《天與地》劇組已算幸運,吸引了一大群年青及知識份子觀眾,因為大家懂得去分析劇集帶出的問題,可說是我們努力的成果。期望這個觀眾層面可不斷擴大,製作團隊的創意空間便愈大,可一直發掘更多題材。這是一個循環,不可能單靠製作人便成事,要衝破限制,必須有公司及觀眾的支持,才可做到。」
BEYOND的主題曲
阿戚不諱言,因應時代背景,還有搖滾樂主題,主角年青時代的形象乃借鏡自BEYOND。其實,四子時代活躍的BEYOND,跟TVB劇集主題曲一直分不開。樂隊曾寫下的主題曲多為SIDE TRACK,如《香港雲起時》的〈無悔這一生〉、《笑傲在明天》的〈誰來主宰〉、《橫財三千萬》的〈我早應該習慣〉等。其中劇集如《淘氣雙子星》(主題曲為〈逝去日子〉),更有樂隊成員參演。自九二年寫了〈點解點解〉給劇集《兄兄我我》,以及〈未曾後悔〉於《大時代》中作為插曲播放(無獨有偶,兩套皆有林保怡演出),BEYOND已未有參與電視劇主題曲工作。這次《天與地》難得找來黃貫中(PAUL),寫了由他親自演繹的同名主題曲,及三位男主角合唱的片尾曲〈年少無知〉,前者像回憶中的主角般ROCK味十足,後者則對少年時代,帶懷緬及自省意味。
後記:如果,命運能選擇
說到底,這也是一個關乎選擇的問題。
雖然身處的大環境諸多限制,但總有這麼一點點空間,帶來更多可能性。正如演員及幕後團隊,在有限的支持下,可以求其交差了事,也可製作有風格的作品;又正如觀眾在膚淺意識充斥的電視文化中,可以繼續看沒營養的節目,亦可選擇不一樣的口味。以《天與地》說本地電視圈,或者引證了,很多事情也有路可走,全看大家一念之間的選擇。正如TVB,劇集主題曲要找林峰抑或「超級巨聲」唱,一樣有得揀。
text:kocheung、野比大雄 photo:Roy、大師兄(PAUL) design:ET
Orignal From: 《天與地》4 ANGRY MEN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