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邵逸夫改變了中國電影

明報周刊 第2241期

中國電影由四方塊小銀幕變大銀幕,黑白變彩色,原來都是六叔邵逸夫的功勞。他今年已經一百零三歲了,健康而長壽,雖然仍有公開露面,但近二十多年,他是完全不跟傳媒打交道,不再接受訪問。今期重溫的,是七五年的專訪,我們看到六叔如何改變電影行業的生態、他對中國電影的貢獻、如何令邵氏王國邁向國際,也看到這位電影巨人簡單而健康的生活習慣。

身為邵氏王國的總裁,邵逸夫在接受訪問時,予記者的印象是「講話斯斯文文,一句一句的說出來,非常清楚。」

當年邵氏擁有一千五百名員工,二百五十萬平方尺土地;專訪,就從他的電影事業談起。

「一九二七年,我從學校畢業出來,由上海去新加坡,那時候,我還是個年青小伙子。

「我們在新加坡當時只經營一家戲院。到一九三九年,我們擁有的戲院已增加到九十間。在四一年至四五年期間,日本佔領新加坡,戲院便無法經營而停頓下來。四六年,日本人發還那些戲院,我們再度經營,數目增加至一百四十一間。我是跟哥哥邵仁枚合作經營戲院,我們盡量使戲院的設備現代化,買好的影片,提供最高的娛樂性。」

觀眾是敏感的

從經營戲院到自行攝製電影,始於他移居香港,「我在六零年來港,與哥哥一起創辦邵氏兄弟公司,我負責製片。當時的中國電影並不普遍,但我對於提高影片的水準很有信心。那時候的電影市場,是日本片和外國電影的天下,觀眾對中國電影沒有多大信心。這十多年來,日本片被淘汰了,它的市場已被中國電影佔領。中國電影的進步,是電影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他說觀眾是敏感的,「也不知道什麼理由,觀眾十分敏感,反應很快,不好看的電影,他們立刻知道,頭一天放映,就不去看。娛樂事業比其他行業辛苦,有很多困難。拍戲不容易,要成功,當然先要有思想,才能寫出好劇本;但什麼電影受歡迎,沒有多大把握。」

邵氏成立的那個年代,一般中國電影票房是兩至三萬元,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已增至數百萬,除了通脹,電影製作水平的提高,自然是吸引觀眾入場的主因。六叔說,要取得成功,必須從根本做起,「剛開始的時候,香港拍戲的工作人員,工作時間是從晚上七點拍至天亮,日間不工作。當時那些人很喜歡吃、賭,我來了以後,首先要改變風氣。」

把工作時間逆轉

他從兩方面着手,「第一、把工作時間改為早上八點至晚上六點;初時他們很反對,很不習慣。現在他們習慣了,反而不喜歡夜間工作。第二、本地技術人才不足,要提高電影技術水準,我從日本、歐美各國請人來港,利用人家的先進經驗,培養我們的人才。

「我們中國人很聰明,又肯苦幹,到今天已經成長。我把中國電影由四方塊小銀幕改為大銀幕,把黑白改為彩色。

「演員不夠,我創辦南國劇團,訓練人才。今天的大明星李菁、何琍琍、鄭佩佩、岳華……都出身於南國劇團。」

邵氏佔領了日本電影的市場,六叔未感滿足,他胸懷大志,想把外國片的市場也佔領了,還要打入國際市場,使外國人對中國電影有認識、有信心,「外國人可以拍到的片子,我們也能拍。」他希望把看外國電影的觀眾,吸引進場,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電影已達國際水平。

改劇本七次仍不滿意

七五年,邵逸夫踏出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一步,宣布投資拍攝詹士克維爾(James Clavell)的暢銷小說《大班》(Taipan);這個構想在兩年前已經醞釀。原來早在六九年,美國的美高梅電影公司,曾籌備拍攝這部戲,但因製作成本太高,結果胎死腹中。《大班》的故事是發生在一百年前的香港,邵逸夫認為最適合在香港拍攝,便把《大班》的劇本和籌備計劃,向美高梅購買下來。但電影為什麼遲遲沒有開拍呢?「因為我不滿意那個劇本,一連改寫了七次,但都不滿意。」

後來,他決定邀請曾多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編劇家卡路科曼(《桂河橋》編劇)重寫劇本,「如果滿意,明年春天便會開拍,預算製作成本是一千二百萬美元,拍攝期是六個月。」他沒有考慮用中國導演,「因為要講英文,恐怕有語言隔膜。」《大班》翌年如期在邵氏影城開拍,並邀得霍士電影的著名製片人基賓卡斯格擔任製片。

平淡愉快過每一天

七四年,邵逸夫獲英女王頒發CBE勳銜,在當時來說,這是香港華人所獲得的最高榮譽;他也是香港紅十字會主席、中文大學校董會副主席、藝術節主席、樹仁書院與浙江學校顧問……除了忙電影工作,還有很多公職要他忙碌。他是如何分配他的一天呢?

「早上七時起牀。做十五分鐘運動,主要是打太極拳。深呼吸十分鐘。散步十分鐘。」他做運動是持之以恆,從不間斷。接着,他會花半小時看報紙,中英文的都看。

看報後,是早餐時間,「我大多吃中式早餐,好像麵呀、粥呀那些。有時候也吃西式的,通常是麵包、牛油、果醬。但我吃得不多。」

不煙不酒不宵夜

早餐後,他會洗個澡,九時正回到辦公室,開始審閱文件,下午一時吃午飯。「我吃很普通的中餐,包括魚、肉之類,海鮮也吃。」他說他最喜歡吃的東西是蔬菜和水果。

飯後,他會午睡一小時。下午三時,再回到辦公室工作。假如有應酬,或一些義務工作需要開會,他便會外出。

晚上八至九時,是晚飯時間,有時候是應別人的約,有時候是自己宴客,「吃中餐也是那些東西啦;如果是西餐,我吃牛扒。晚餐我也吃得不多。」

他習慣了十一時就寢,「我一向睡得很好。」

他不抽煙,基本上也不喝酒,「難得喝那麼一點點,不會超過一小杯。」他也從來不吃宵夜,生活可以說是「正常過正常」。

很多人會認為像他那樣的大人物,日理萬機,很容易會精神緊張,但六叔說:「我的心境愉快。沒有什麼秘訣,我一生都是這樣。」


邵氏王國當年擁有無數巨星,包括李麗華、凌波、葉楓、張仲文、陳厚、關山等。當年的排位,當然也是按照當紅的程度,不同的是坐在前排的全是花旦,紅小生則站在第四排。

兩代的邵氏明星都曾穿上戲服,與邵老闆拍攝「全家福」,第一代陣容無疑遠勝第二代。

兩代的邵氏明星都曾穿上戲服,與邵老闆拍攝「全家福」,第一代陣容無疑遠勝第二代。

與三哥邵仁枚合作經營戲院,盡量使戲院的設備現代化。

七一年,邵氏王國的產業市值已達一億八千萬。

風塵僕僕到各地出席活動,圖為抵達台北時,影星祝菁前往接機,為他戴上花環。

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培養出不少人才,何琍琍正是很突出的一個。

日理萬機,但邵逸夫從不覺得精神緊張。

邵逸夫很年輕已開始鍛鍊太極拳,而且持之以恆,這也許是他長壽的原因之一。

七四年,邵逸夫獲英女王頒發CBE勳銜。七七年再獲頒爵士勳銜,在原配黃美珍與女兒陪同下,到英國白金漢宮出席授勳儀式。

Orignal From: 邵逸夫改變了中國電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