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鄭則士專訪 厚底新人

鄭則士(Kent 哥)縱橫影視圈 36 年,由電視台到港片黃金時代再重返熒光幕,由幕前演出到寫劇本、執導筒、當監製,他瓣瓣掂,難得的仍是孜孜不倦知所進退,更謙稱自己是厚底新人。「我輸的是青春,贏的是經驗,希望用經驗跟上年輕人的氣候。」他說從事演藝工作,要長期保持發燒狀態。

Kent 哥於 1976 年因興趣而參加 TVB 第一屆「聲寶片場」,代表電視台盛世的《狂潮》,是他首部演出的劇集。80 年代,他轉戰電影圈,演戲之外,他更兼任編劇、導演、監製,深入民心的「肥貓」由大銀幕到中港兩地電視台,演足廿年,近年以「肥波」形象偶爾客串電影。2006 年,他再次返回 TVB,劇集都有不俗收視和口碑,他解釋:「過去幾年都保持一年一劇的模式,未來亦會在大陸拍劇集。我很自量,知道自己不是電影主流人,不會發夢。在電影中只能演三、四綫,但一個劇集可以有 5、6 個主角,如我是其中一個,而又篇幅足夠,觀眾會記得。」

Kent 哥回巢後所拍的劇集,如《金石良緣》、《老友狗狗》、《情越雙白線》、正在播映的《盛世仁傑》,以及已拍竣的《造王者》,都和監製梁材遠合作,他很感謝材叔的量度:「他給我們去調校,包括我自己對角色的睇法、演員之間的交流等。我知道演員不應過界,但我們處理角色時很集中,有時比編劇更細膩,因編劇要照顧 10 至 15 個角色,我只照顧一個,以及和另一個互動。」Kent 哥強調,他的立場不是改劇本,而是豐富角色。

保持發燒狀態

豐富自己角色之餘,Kent 哥也給對手提供素材,他說:「每次睇劇本,我先『執』對手的對白,把劇本調校得比原來的好,大家就願意一起演。每個一齊演戲的人都是朋友,朋友要互動、互信,這樣才好玩。基本上合作過的都沒遇到困難,例如和邵美琪拍《老友狗狗》,她常說睇吓我有咩意見,我好開心,有能力的演員都相信我,表示我有能量和說服力。」

對 Kent 哥的演技和工作態度讚不絕口的演員,記者親耳聽過不少,而最近一位和他互動成功的,是《情越雙白線》的黃浩然。Kent 哥調校父子對手戲的對白、節奏、走位外,還有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啪啪聲 4 巴掌。「黃浩然本身都有十多年功力,難得仍很虛心,不時來問功課。其實我不一定對,但聽了多個選擇,這樣可以令大家都進步。演員對自己的演出,一定不滿足,要不停檢討。」

從事演藝事業 30 多年,Kent 哥一直投入又堅持,他笑言優雅的說法是深愛此行業,簡單的比喻是鍾情一個女仔,會留意對方任何一個細節:「要保持發燒狀態,如果有一天不再發燒,表示熱情退卻。做這行又需要常處身在時代氣候裏,如有一天覺得辛苦,就代表唔想再跟個氣候走;如果沒有追逐氣候的心態,便可以『收工』。我每天從 6 時半起一直看電視,新聞後的《東張西望》、處境劇後接兩個劇集,再看 11 時的晚間新聞,現在的 TVB 演員,我都可以講出他們的狀態,要研究才有感情,知道在這氣候中誰人站在前面、觀眾為何喜歡他們。」

Kent 哥寄語所有演員,有能力的人無人能阻。「我們要管好、掌控好自己的能力,不要等運氣,有能力的人遇到機會就上位,而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而來。所以要 keep 住度氣,唔好畀自己衰;我輸的是青春,贏的是經驗,希望用經驗跟上年輕人的氣候,這樣才有互動,我不會自恃是前輩。我是厚底新人,初入行時動力最強,一腔熱誠有勇無謀、動力大但沒方向,然而我就是要保持這份動力、推動自己,『底』是 30 多年的經驗和起起跌跌。」

要能人所不能

做演員,Kent 哥尊重創作人的意見;由他做創作、做主導、定題材的話,他需要投入很大的個人感情。86 年的電影《何必有我》,令「肥貓」一炮而紅,然後肥貓有後續的流浪記,亦有他入亞視做劇本策劃的肥貓劇集系列;此外,肥貓也在大陸大受歡迎。「那些電影和劇集有很多我的心聲,用很老套方法講道理,針對的是小孩和婦女,兩者也是電視主流觀眾,很受落這些正面信息。每次拍肥貓,我都會 update 信息、做資料搜集。」難得的是,同一個人演同一個角色,橫跨 21 年,他最後一次演肥貓已經 52 歲,但這角色超越年齡界限。

說到創作,他有的原則和信念,一是「人不是萬能,但要能人所不能」,找出自己最叻的一面,然後轉化又轉化,舉一反三、不停創新。「新藝城『七怪』的年代,最初是集思廣益各有擅長,最後卻只有一個方向,變化不夠,沒有了生命力。」所以他覺得影圈中最有才華的是周星馳:「《功夫》到《長江 7 號》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他又會把 85% 的戲交給其他人;那些如來神掌、蝦蟆功都是舊東西,卻拍出新感覺;元秋、梁小龍等在他手中都 upgrade 了。」

至於電視台現今的創作模式,Kent 哥又有甚麼睇法?「一是包裝、二是需要有分量的演員,另外就是 formula 的問題。以前的《狂潮》、《強人》等可以做 100 集、收視又好,因為 formula 成功。近年《溏心風暴》、《家好月圓》、《巾幗梟雄》,都用同一個方法拍,由兩個家庭、大婆細婆、十幾個主角,千絲萬縷但又不分散,與 30 年前同一個 formula,而張華標(編審)正是在那個年代成長。創作人的困難是,在 basic formula 中找出新鮮感、有不同的 presentation。」

鄭則士專訪 厚底新人

香港經濟日報
撰文:方晴
欄名:星閃閃

葉偉信口中的恩師

導演葉偉信經常公開感謝 Kent 哥提攜,因他入行之初在新藝城做劇務,Kent 哥把他升為副導演。「他有今天成就,應該感謝他自己,還有他父母給他的天份。他當年很鬼靈精怪、很有趣,時常有非一般人的想法,又帶點反叛。我看到他的創作力很強,所以叫他做副導。我只引入機會,之後要靠他自己。」直到現在,葉偉信仍每年到 Kent 哥家拜年,念舊、孝順、感恩,現代人之間很難找;Kent 哥亦會不問緣由、拍心口在葉的戲中客串:「他覺得適合的便會找我,我亦不問,相信他的判斷。他會說,我在現場唔同咗、很少說話。其實我學緊嘢,他這麼有能力,我在他身上學習。」

新方法演正反派

正在播映的《盛世仁傑》已是 4 年前的舊作,將偵探狄仁傑變成家庭倫理劇。而 Kent 哥、黎耀祥和監製梁材遠這同一班底,早前剛又完成了時代背景相近的《造王者》,Kent 哥指出兩劇若能一同看便有趣:「這劇我做忠、祥仔做反派;《造》的祥仔是正、我是反,兩個劇兩個人處理兩種角色,都有新的方法。做正(派)很單一,係蝕底一些,反派可以有性格的改變,而且永遠由反派搞搞震,正派就被衝擊。」

Orignal From: 鄭則士專訪 厚底新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