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挖角風暴觀眾得益?

明報周刊 第2238期
繾綣星河 林奕華

不是高薪的挖角,能叫挖角嗎?「角」,可不是等閒角色,卻是「角兒」(又名「腳兒」),等同大老倌的重要人物。既是重要人物,禮遇,也就是為了表示對閣下青眼有加,邀請閣下跳槽的誠意,就不能僅僅由提出薪酬的高度開始,而是,隆重其事的,由搭通天地線,到三顧草廬,終於約得對方對面相見,地點更是草率馬虎不得—我懷疑有多少挖角跳槽的大事,會是在Starbucks談成的,縱然,摸着咖啡杯底抑或酒杯底,那都只是道具,最重要的,到底還是選一個讓被挖角一方感覺良好的舞台,譬如,賽馬會私人會所的中菜餐廳?

那是一九八零年甘國亮經典電視劇《山水有相逢》中,他為劇中兩個被「重金禮聘」重出江湖的「角兒」挑選的聚首一堂的舞台—一個叫梅妹,一個叫梅劍仙,二十年前曾是有我就有你的銀幕最佳拍檔,後來因情感轇轕姊妹反目。二十年後電視台衝着昔日的老倌明星復出能刺激收視率,於是安排二人在一個體面的場合再次聚首,賽馬會私人會所的中菜餐廳,一聽便知道不是會員者止步,而劇中擁有會籍者亦不是電視台的高層人員—不知道為什麼編劇的甘先生沒有安排這個等級的角色登場,如在那年代的女強人們吉蒂、葉鳳和莎蓮娜,而只是若干技術性人員,像當時他和他身邊的角色:監製與(助理)編導?—所以,建議要在賽馬會私人會所中菜餐廳被看見的,其實是息影後養尊處優的大明星梅妹(李司棋)。

第一顆跳槽炸彈

電視人洽談挖角、跳槽,確實牽涉適合與不適合被那些人看見的敏感性問題。尤其在幕後高層人員也成了幕前明星的今日,任何種類的「被看見」均可構成被熱炒的新聞,理論上,太公眾的地方固然過於矚目,就算一干只許達官貴人涉足的場所,一樣有可能因耳目眾多,教人捕風捉影,打草驚蛇—瘦田肥田在人才(手)短缺之際,都是有人爭的耕地,一些被兩家電視台爭取簽下一紙合同的燙手貨色,回首前塵,總不乏叫人啼笑皆非的「佳話」可供寫入歷史,誇張例子,如甲電視台給大明星採取人盯人策略,讓乙電視台沒法與之接觸,直至米已成炊。誰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無綫當年失守何守信,據說便是亞洲電視佔了時間的先機—已經移民加國的何,據說是在無綫大員遠赴彼邦極力爭取之下,包括貼身護送至回港路上,奈何結局仍不免是「關羽大意失荊州」。

何守信過檔亞視對於無綫的殺傷力再大也大不過一九七七年集體跳槽佳視的「六君子」:梁淑怡馬首是瞻,麾下尚有葉潔馨、林旭華、石少鳴、劉天賜、盧國沾。這支大軍集各路統帥之大成,創作的製作的宣傳的業務的,理論上是萬事俱備,奈何「東方不與周太便」。「六君子」一役的滑鐵盧乍看是香港電視史上最慘烈的跳槽跳到坑渠裏,但若能平心靜氣回望過去,更早的一次「一動不如一靜」,已經預示在一年前(一九七六年)鍾景輝「拉大隊」加盟麗的電視的功敗垂成。

大隊者,是當年無綫戲劇組的中流砥柱。老中青三代同堂蟬過別枝,轟動全港的程度容或不及「六君子」—畢竟,King Sir動搖的只是無綫的一部分「戲劇力量」,不似周太等同把一個電視台的精英團隊連根拔起—但作為第一顆香港歷史上的跳槽炸彈,它的最大威力,在於連「六君子」也無法成功撬走無綫的其中一個鎮台之寶,又名當家花旦,那就是李司棋。

無綫一句話一統天下

李司棋改為効力麗的電視的第一彈,是《鑄情》。主題曲由奚秀蘭主唱。一周五晚,每晚半小時的言情戲,按道理是開正文藝女演員的戲路,但也正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氣象已在香港電視業界冒出,直接影響觀眾對於電視劇的口味也開始趨向生活化、時尚化、年輕化。《鑄情》的卡士可說是一后兩王:與李司棋談上一段忘年戀的是張瑛,懷有他的骨肉後,她又遇上富家子陳振華,歷經幾番心理掙扎才接受他的這位單身母親,又因身罹絕症遺恨人間。這種主題明顯與潮流背道而馳,導致收視率不升反降,即便是同期從無綫跳槽麗的的張之珏(編導)與宋豪輝(演員,歌手)均屬青春派生力軍,還有因少了熒幕情侶伍衞國的相得益彰而始終發揮不了魅力的呂有慧,全都成了麗的主流派系之外的邊緣分子。

「六君子」効力佳視卻未能一將功成改變其邊緣地位,與其作風大膽超前(深夜成人節目/推理劇場/體育節目主持又是名流的韋基舜出任長劇男主角被譏諷為「三木武夫」)低估香港觀眾的保守口味有關;King Sir 失意麗的,則因一直遵從「電視劇場」老字號而爭取不到新世代支持。兩個電視台一前一後進行沒有贏家的競賽,倒成就了無綫以後三十年的成功之道:「中間路線」(Middle Of The Road)。

「中間路線」需要的是維持局面平穩:太優秀便會搞突出,搞突出便是引人注意,引人注意下一步自然是自高身價,類似這樣的「明星」與「精英」,往往是大機構的潛伏危機—一旦被敵台高薪挖走,就如大招牌被砸。為了避免一九七七年的「叛變」重演,無綫從此實行一句話一統天下:沒有人是不可以被取代的。在這種精神下培養出來的工廠螺絲,今日終又面臨「跳槽」風暴山雨欲來。磨拳擦掌的是他們,但眼見香港電視節目從形式到水平數十年如一日的我們,真會相信「高薪之下必有勇夫」的結果,必然就是觀眾獲益良多?

抑或,那不過是打完四圈重新執位,這桌麻將打來打去都是那幾隻「腳」(角)?

一九七七年,梁淑怡為首的「六君子」集體跳槽佳視,乍看是香港電視史上最慘烈的跳槽跳到坑渠裏。
一九七七年,梁淑怡為首的「六君子」集體跳槽佳視,乍看是香港電視史上最慘烈的跳槽跳到坑渠裏。

Orignal From: 挖角風暴觀眾得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